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关于政协昆明市十四届四次会议第144176号提案答复的函

发布时间:2025-08-26 14:46

致公党市委: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促进昆明市旅游“流量”向“留量”提质增效转化的建议》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推动传统景区改造提升

自2022年推动传统景区改造提升以来,昆明市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亲自谋划,将传统景区改造提升作为昆明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大力度推进我市传统景区的改造提升,以更好地满足游客对景区的期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

2024年,市文化和旅游局加强统筹谋划,聚焦传统景区基础设施完善、服务设施改造以及业态提升工作,进一步重塑景区核心吸引物,打造消费新场景,锚定国内一流旅游景区运营管理模式,找差距、增动能、激活力、提效益,推动传统景区改造提升。一是深挖传统景区自然资源和人文内涵,多元赋能,注重游客情绪挖掘,市文化和旅游局编制“一点一策”改造提升方案,在精准分析游客需求的基础上,从产品开发、业态布局、品牌营销、活动策划等方面多点发力,借鉴一流景区升级发展新模式、新业态和新产品,完成了金殿名胜区对标北京颐和园,世博园对标北京园博园新业态、新产品的提升策划方案编制。正紧锣密鼓地推进其他传统景区提升策划方案编制工作。二是通过融入现代产业元素,创新传统景区沉浸式游览场景,活化文化利用,聚焦新业态、新科技、新技术、新模式,让传统景区“旧瓶装新酒”,关注“老品牌”变“新国潮”。三是通过举办大量活动,吸引游客助力景区提质增效。2024年举办了“滇池东岸咖啡文化嘉年华”、“拾菌季”、“观鸥季”等活动,以活动促消费,进一步丰富了海埂公园、大观公园等传统景区业态,带动滇池旅游黄金岸线火爆出圈。

2024年传统景区改造提升工作初见成效。全市40家景区共接待游客7854.43万人次,较2023年同期增长30.33%。实现出游总花费23.60亿元,较2023年同期增长28.36%。其中,石林风景名胜区在游客聚集区增设了10个业态服务点,为游客提供饮品、文创和休憩等业态和产品,开展“端午民俗活动暨石林板桥雪桃节系列活动”,“春城之乐·城市音乐会”、“燃情火把 纵情石林”、夏日音乐集市主题活动,“吃货请留步、品尝羊汤锅”美食活动和“炫真爱趁现在—真爱在石林”打卡活动等吸引游客消费。全年共接待游客357.61万人次,较2023年同期增长6.87%。翠湖景区完成了观鱼楼水上舞台建设,多维度激发演艺活力,优化游客文旅体验。全年共接待游客1026.21万人次,较2023年同期增长20.48%。斗南花卉小镇引进“既下山”民宿品牌入驻,花卉博览馆打造为沉浸式旅游,增加休闲娱乐、花卉文创等业态,实施夜景灯光美化工程,启动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全年共接待游客911.89万人次,较2023年同期增长104.72%。世博园开展世博湖核心区景观、世博门户区文化旅游综合体、“星辰计划”航天科普教育展馆等项目的建设和改造;打造了乐道山居房车营地特色精品民宿、石间艺术馆。全年共接待游客331.11万人次,较2023年同期增长4.79%;实现旅游总花费3064.82万元,较2023年同期增长5.52%。官渡古镇构建以特色餐饮、文产非遗、酒吧夜市、民宿客栈、灯光秀场、国潮雅集、直播互动、文化演艺、剧本空间等业态为主的特色文旅聚集区。引入优质业态置换,导入体验型、品质型瑞幸咖啡、7-Eleven、嘉华鲜花饼、桥香园等知名连锁品牌,实现品牌提升及转型升级。全年共接待游客1203.58万人次,较2023年同期增长27.67%;实现旅游总花费4.02亿元,较2023年同期增长12.98%。

二、加强宣传推广

(一)加强新媒体合作。优选头部新媒体平台,开展城市文旅整体营销,用海量集中化和系列化的内容、事件、话题等手段,着力营造“六个春城”新形象。联动多城网络新媒体协会,突出传播的专业性、精准性、年轻化。利用春节、五一、暑期、十一、观鸥季等重要时间节点,围绕“鲜花、菌子、海鸥”等主题元素进行搭建,策划推出系列城市文旅宣传推广活动,开展“躺一躺”春节宣推活动,全网累计阅读量达3.6亿次;“花漾昆明”五一宣推活动,全网累计阅读量达到2.5亿次;“菌俏昆明 菇凉一夏”暑期宣推活动,全网流量超1.8亿,活动宣传片《菌俏昆明 菇凉一夏》被全省广电新媒体联盟采用宣推;“昆明过中秋 花好月正圆”2024昆明中秋国庆旅游发布会累计阅读量630万;“鸥遇昆明 诗意春城”冬季宣推活动,全网超30家媒体参与直播和视频、图文报道,全网累计阅读量超过300万。并邀请“陈翔六点半”、“时尚奶奶没出云南”、“昆明老外史蒂夫”、等网络大V网红围绕昆明四季赏花、避暑食菌、避寒观鸥等特色和优势,通过聚焦特色+放大优势+二次创作城市文旅热点内容,打造昆明旅游营销亮点,构建与年轻受众的沟通桥梁,统筹做好线下活动和线上宣传,实现昆明文旅认知度、美誉度、知名度有效提升。

(二)巩固传统媒体宣传阵地。继续加强与新华社云南分社、云南日报、昆明日报、掌上春城、都市时报、云南电视台等媒体合作,开展专项专版宣传,保持昆明文旅宣传热度。其中关于蓝花楹的传播量超过20亿次,人民日报客户端首屏聚焦昆明的蓝花楹,相关人流量突破220万人次,蓝花楹文创雪糕售卖30万支,赏花专线20万人次。

(三)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市民参与到城市IP宣传阵营中来。推出昆明系列宣传话题和活动,策划网络品牌营销,以话题活动带动市民积极参与。与全国头部MCN企业无忧传媒合作,已邀请无忧网红达人与红嘴鸥合拍为主线,融入昆明鲜花、少数民族等特色元素拍摄短视频进行发布,歌手吴克群现身海埂大坝邀请市民来昆过年;演员王俊凯、张晚意、李佳航、刘涛、郭涛,奥运冠军汪顺,央视主持人朱迅、康辉等众多高热度明星来昆,为昆明拉动全网流量。市文化和旅游局在昆明老街、文庙搭建春节祈福打卡点,以龙年新春为背景,设计吉祥如意文案,方便游客打卡;邀请吴克群到海埂大坝开展直播活动,开启来昆明过浪漫暖冬的邀约,线下送出1314支鲜花,线上送出50个鲜花礼盒,旨在通过吴克群个人影响力,赋能昆明文旅新媒体宣发;持续以红嘴鸥、鲜花、菌子为传播点,串联咖啡文化、茶文化、饮食文化等元素,进行美拍、科普、环境保护、少数民族互动式传播,在春节前高密度推广,传递昆明旅游的舒适体验。系列活动将带动昆明暖冬的文旅体验感,起到传播昆明市冬季旅游的目的,拉动昆明文旅消费增长,以流量带动人流,促进全民宣传现象。

三、推动文化艺术与旅游深度融合

昆明作为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和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近年来通过深挖本地文化资源、创新文艺表达形式,将文艺演出与旅游体验深度融合。

(一)创新表达,激活文旅消费新模式。以“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为契机,让文化艺术赋能文旅深度融合。昆明以“演艺+科技+在地文化”为核心,打造“沉浸式”文旅体验。依托云南民族村、石林等传统景区,通过VR/AR技术重构游客感知,如民族村非遗展演结合虚拟现实技术,让彝族火把节、白族三月街等民俗活动突破时空限制。同时,昆明推出“庭院剧场”模式,将《联大往事》、《薪火》、《吴澄》、《聂耳与国歌》等本土题材剧目植入城市街巷,形成“主客共享”的文化空间。

2024年累计演出超千场,吸引观众25万人次。滇池沿岸的“百草药膳养生谷”则通过非遗药膳体验、民族歌舞展演,将生态资源与文化IP深度融合,成为农文旅融合示范标杆。

(二)沉浸体验,构建文旅消费新生态。以“夜经济”为突破口,构建“演艺+夜间消费”链条。在海埂大坝红嘴鸥观景区引入各类音乐会,将昆明美丽的自然景观转化为文化剧场;南强街巷、双桥夜市通过非遗小吃展演、民族手作互动,形成“夜游+夜食+夜购”一体化消费场景。此外,昆明创新“演艺+交通”模式,昆明聂耳交响乐团与祥鹏航空合作,在万米高空开展交响音乐展示、云享音乐会,将城市文化传播至云端。2024年,昆明32个在营剧院接待观众167万人次,大型演唱会、音乐节带动消费超10亿元。

(三)推动产业协同,释放文旅融合新动能。依托“聂耳音乐周”、“五百里音乐节”、春城之乐·昆明城市音乐会等昆明文化艺术品牌活动,培育音乐演出、文创市集等衍生业态,2024年创意昆明系列活动直接拉动文旅消费3.2亿元。昆明文旅深度融合的实践表明,文化艺术不再是旅游的附加值,而是更重要的城市品牌机件、激活本地资源的核心引擎。未来,昆明需进一步强化“演艺+科技+生态”的创新模式,推动文化IP向全域旅游场景延伸,让“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从口号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可传播的文旅新范式。

感谢您对昆明市旅游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联系人及电话:刘青,0871-65311103)


                   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5年6月25日


Copyright © 2019 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7000700号 政府网站标识:5301000067

滇公网安备 530191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