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关于政协昆明市十四届四次会议第144254号提案答复的函

发布时间:2025-07-03 14:26

农工党市委

各位委员提出的《关于以打造村节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建议》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村节是以民族节日、民间习俗、现代节庆为依托,基于乡村生活生产生态空间内的文化旅游资源和设施,结合休闲农业、音乐歌舞、户外运动等传统、时尚活动,通过艺术活化、文化塑造形成的既能吸引游客又能主客共享的乡村旅游新产品,是文旅深度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文旅新品牌,是推动乡村旅居、旅游直播等新业态加速发展的新模式,是孵化乡村旅游优质服务的新生态。

各位委员提出的主要是:1.明确村节的主题与定位,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的运营管理模式,整合各方资源,打造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村节品牌;2.宣传推介多方合力,通过精准营销、全方位宣传矩阵,有效将“流量”转化为“留量”;3.深挖资源核心特色,丰富活动项目内容;4.鼓励引导村民参与,发挥村民主人翁精神,促进村寨发展;5.重视统计体系构建;6.加大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等。

以上提案凸显了有关部门和人士对我市乡村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的重视。结合节庆活动的多样性和乡村原生态的生产生活场景,打造“村节”品牌、开展“村节”系列活动,能够有效整合昆明市多元的民族文化,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有助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二、当前工作推进情况

(一)滇池沿岸重点村建设

2023年,市委、市政府印发《昆明市滇池沿岸美丽乡村改造提升方案》,实施滇池沿岸46个重点村提升改造,充分挖掘村庄文化资源,将自然美景、历史古迹、民族文化、特色产业有机融合,全力推动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目前,已形成海晏村、小渔村、福保村、百草村、猫猫箐村、滇池外滩、海埂村鲸鱼岛等旅游品牌,打造了系列特色文化IP,带动了滇池沿岸乡村发展。

(二)特色活动进行引流推介

46个重点村在改造提升中,积极结合自身实际,开展各种活动进行宣传引流,通过特色活动让市民、游客看到滇池沿岸美景,感受浓郁乡土人情和丰富多彩的老昆明文化。例如:2024年4月,成功在晋宁区组织开展“乐跑滇池外滩”健跑活动。活动以展现滇池沿岸乡村改造提升作为活动载体,打造“最美环湖路”健康和旅游品牌,推动“最美环湖路”周边旅游发展和重点村改造提升为目的,同步嵌入文化旅游资源推介、重点村引流、当地农特产品展示等活动,强化滇池沿岸美丽乡村农文旅高度融合,为沿线重点村庄的旅游业态嵌入提供高效优质的渠道平台,推动环滇池岸线最美春城文旅精品IP的打造。2025年春节,海晏村举行新春庙会市集、“晏”遇海鸥、无人机飞行表演等活动,福保村举办新春民俗节,王官村举行民俗花灯、群众才艺表演,小渔村举办渔家长街宴等。

(三)培育“村节”品牌,助力乡村“出圈”

昆明市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和自然景观资源,依托乡村特色资源,主动谋划、积极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魅力的村节品牌。通过锐意创新、广泛宣传,使村节成为展示乡村文化、促进旅游消费、增强游客体验的新亮点。让游客体验乡村文化、自然风光及民俗风情的同时,为乡村经济注入新活力。目前,昆明市根据各村域资源,已成功在官渡区福保村、晋宁区下方古城村、禄劝县团结镇治安村、安宁市王家庄等地举办内容多样、主题丰富的“村节”活动,在宣传乡村文化、带动村民就业、实现乡村增收等方面取得卓越成效。

官渡区福保村:2024年国庆期间,官渡区福保村举办“福保半岛·大地艺术丰收节”,充分展示福保半岛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和农业丰收成果。演出、展览和田园风光,让乡村文化与艺术完美交融,为市民提供了休闲旅游新场景。2025年春节期间,福保半岛举办“新春民俗节”,通过三大民俗市集、六大民俗演出、IP巡游、风筝大赏、海鸥科普展等活动,充分展现乡村与民俗文化的融合,让游客感受浓郁的乡土文化。

晋宁区下方古城村:晋宁区昆阳街道下方古城村“三月十三”米线节至今已有三百多年传承历史。2016年,被列入昆明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25年4月,晋宁区昆阳街道下方古城村结合“米线节”传统民俗,承办2025年全国春季“村晚”示范活动,设置非遗市集、米线祈福、民俗展演等环节,“千碗米线、千斤玫瑰花瓣、千人篝火、千份礼品”让人既感受到古城村米线节的热闹氛围,同时也体验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带来的独特魅力。

禄劝县团街镇治安村:禄劝县团街镇治安村依托千亩油菜花地资源,于2024年3月,成功举办首届禄劝“油菜花节”开幕式暨昆明市“四季村晚之春季村晚”活动,通过乡村美食、民族服饰展示、文艺展演、农产品售卖、游学等活动,为游客打造一场盛大的“金色盛宴”。目前,禄劝县团街镇治安村已成功举办两届“油菜花节”,农文旅融合发展,让治安村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四)号召村民深度参与,矩阵式宣传增加曝光

1.村民深度参与机制

市域内各“村节”活动的举办为乡村带来了发展机遇,构建了村民深度参与的机制,增加了村民收入,提升了村民的获得感,实现了以节兴农、以旅促农,优势效应让乡村发展走向良性循环。其中,晋宁区下方古城村“米线节”活动中,村民自主策划米线DIY、祈福仪式、民俗展演等环节,并参与餐饮服务、旅游商品销售,实现增收。福保村丰收节期间,村民通过旅游演艺、民宿接待、非遗体验服务等实现就业增收。禄劝县团街镇治安村“油菜花节”期间,村民参与乡村美食、农产品售卖等,实现收入有效增加。

2.全过程宣传推广,增加“村节”影响力

“村节”举办前,各级政府、机关单位充分利用国家、省、市、县传统媒体平台进行活动宣传预热。活动过程中,及时捕捉热点信息,通过新媒体平台广泛宣传,扩宽活动传播范围,扩大活动影响力,为“村节”品牌建设蓄力。海晏村通过短视频推广“无人机表演+非遗市集”,抖音话题曝光量超百万次;晋宁区“村晚”活动通过国家公共文化云直播覆盖全国。

(五)加强数据统计,支撑“村节”发展研判

依据《云南省文化文物和旅游统计调查制度》相关规范和要求,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每月会对游客总人次,旅游总花费、入境游客接待人次等数据进行统计。在春节、端午等法定节假日,寒暑期等重要时间节点群众文化活动场次、活动惠及群众人数、志愿服务项目、参与志愿服务人次等数据进行统计。统计数据有利于支撑“村节”后续发展研判。

(六)基础设施提升,为“村节”保驾护航

昆明市充分挖掘村庄文化资源,将自然美景、历史古迹、民族文化、特色产业有机融合,全力推动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自2023年起,启动滇池沿岸重点乡村改造提升建设,截至2025年一季度,已有39个重点村开工建设,22个村庄投入运营。通过人居环境整治、建筑风貌改造、产业业态丰富等、生态修复等措施将乡愁融入人文山水。滇池沿岸46个重点村提升改造,为“选村”办“村节”提供了充分的资源保障。为“流量”成为“留量”提供了物质基础。

三、下一步工作方向

(一)优化新媒体宣传矩阵,撬动乡村发展杠杆效应

优化新媒体宣传矩阵,通过全方位、多角度加强宣传,撬动乡村发展杠杆效应。以“村节”为依托,联合县(市)区文旅部门,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官方账号,对重点村节庆活动进行直播、短视频推广,扩大传播覆盖面;联动主流媒体开展报道,扩大品牌影响力;鼓励本土化内容创作者、村民、游客积极拍摄“村节”短视频,形成“人人代言、全民推广”氛围。

(二)延续“村节”涟漪效应,带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持续挖掘乡村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在举办“村节”的同时,充分培育一批生态美、环境美、人文美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打造了一批有特色、有内涵、有品位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在滇池沿岸、阳宗海沿岸等重点区域打造一批保持乡土风貌、体现乡韵乡愁、融合人文山水的乡村旅游地。提升“村节”的“后劲”,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民增收。

(三)推广“村节”融合“四季村晚”的成功模式

总结2024年禄劝县团结镇治安村依托“油菜花节”、2025年晋宁区下方古城村依托“米线节”成功举办“四季村晚”的经验,指导并协助各县(市)区挖掘有“村力”的村庄、探索有“节力”的节日,积极申报“四季村晚”主会场和示范展示点,鼓励各村将地方特色资源、民俗有机融合进每一季晚会,扩大地方通过“村晚”扩大“村节”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让乡村的文化魅力得到彰显,为乡村文化振兴持续添彩。

(四)依托“四季村歌”,深化“村节”品牌建设

积极组织各县市区结合特色资源申报2025年“四季村歌”示范展示活动,打造、培育有特色的节庆品牌,形成“春赏花、夏避暑、秋丰收、冬民俗”四季活动体系。推动“村节”与农业、手工业深度融合

(五)常态化活动延伸,巩固“村节”品牌影响力

在现有“村节”的基础上,持续支持各重点村开展常态化活动,保持“村节”后续影响力,如定期举办非遗市集、开展农耕体验活动等。积极组织开展村民服务技能培训,重点针对民宿管理、非遗技艺传承、短视频拍摄、美食制作等内容,增强村民自主运营能力。

(六)加强统计分析,服务未来市场

后续将建立健全乡村旅游统计体系,增强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定期收集、整理“村节”活动全流程中的各类数据。及时收集游客的反馈意见,深入了解游客需求,为接下来更好地举办“村节”提供长效指导。

昆明市将以此次建议办理为契机,持续深化“村节+文旅”模式,持续打造优质的村节活动品牌,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与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下一步,我局将充分吸纳您的提案,持续深化部门协同、资源整合与模式创新,让“村节”的流量变为“留量”。

感谢各位委员的建议和对我们工作的关心与支持!恳请委员们继续关注并支持我们的工作!

(联系人及电话:周忠桥,0871-63962801)


                   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5年6月26日


Copyright © 2019 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7000700号 政府网站标识:5301000067

滇公网安备 530191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