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迎玉等委员:
各位委员提出的《关于打造丰富昆明北部地区文化软实力的建议》(第144490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东川区、富民县、禄劝县和寻甸县位于昆明北部地区,自然景观壮美秀丽,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共同构成了地区深厚的文化根基。一直以来,昆明市积极致力于地方文化保护和挖掘。截至目前,东川区、富民县、禄劝县和寻甸县共有不可移动文物579项,其中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58项,全国重点保护单位1项(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1项,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05项。有公共文化馆4个,公共图书馆4个,乡镇街道文化站48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592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61个。有彝族口弦、东川木雕、汤丹月饼制作技艺、乌龙镇牛干巴制作技艺等市级以上非遗项目14项。
二、提案答复情况
(一)打造历史文化领域专家库,整合挖掘历史文化遗产潜力
为有力提升昆明历史文化名城品牌吸引力,加强对昆明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保护和传承,昆明市文旅、自然资源和规划、民政等多家部门结合工作实际,先后建立了昆明市文物保护专家库、昆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昆明市区划地名专家库,对昆明市文物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地名保护管理进行业务指导。同时,昆明市结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组建了昆明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专家组,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历史文化遗存调查,重点昆明北部地区包括东川区、富民县、禄劝县、寻甸县革命文化、红色文化和民俗文化遗存进行普查,为后续地方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宣传展示提供基础性条件。积极推动非遗活化利用,通过生产性保护,推动非遗产业化、品牌化发展,形成了如寻甸牛干巴等一批非遗品牌;开展“非遗工坊”建设,2024年我市认定公布第一批17个市级非遗工坊,禄劝县有3个工坊入选;深入挖掘包括北部地区在内的全市民族民间戏曲歌舞、手工技艺等非遗资源,举办“昆明市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昆明滇剧艺术周”、“非遗购物节”等文化活动,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宣传展示提供了平台。
(二)落实改革措施,强化项目支持
落实《关于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的若干经济政策》(国办发〔2025〕4号)、《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税收政策的公告》(财政部税务总局中央宣传部公告2024年第20号)等文件要求,联动财政、税务部门开展转制文化企业申报认定工作,按程序和有关税收优惠事项管理规定,为昆明北部地区转制文化企业办理税收优惠。积极协调落实市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文化企业对东川区古铜路原东川火车站进行升级改造,打造集展览、器材租赁、场景搭建、电影首映礼举办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东川区影视拍摄服务基地,完善东川区影视拍摄基础设施,吸引外地剧组到东川区进行取景拍摄,持续提升东川区影视协拍水平。
(三)加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投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
一是加强资金保障。深入推动落实《关于推动昆明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昆明市深化与创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实施方案》,深化与创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2025年,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按照人均20元标准,市、县两级共安排4806.33万元。目前,已下拨2024年市级配套服务包资金869万元,下达2025年市级配套服务包资金2484万元。
二是实施场馆提升改造,强化基础设施保障。自2016年以来,昆明市先后实施了包括寻甸文化中心建设项目、富民县民族文化广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等在内的9个文化馆、图书馆建设提升项目;完成富民县博物馆、宜良九乡地质公园博物馆等14个博物馆注册备案,实施了丹桂村中央红军总部驻地旧址保护修缮、寻甸县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展陈提升改造等项目,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提供设施保障。
三是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在2024年全省乡镇(街道)文化站评估定级工作中,全市文化站均达到三级馆以上标准,构建了“市级区域中心馆—县级总馆—乡镇(街道)分馆—行政村(社区)基层服务点”四级服务体系。截至目前,已建成“一刻钟文化圈”400余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317个,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四是提高数字化服务水平,举办群众性文化活动。2024年,全市共组织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3万余场,惠及群众(线上线下)2260万余人次。充分利用“春城文化节”、“四季村晚”等活动品牌,开展对东川、富民、禄劝、寻甸等县区“送戏下乡”、文化下乡等惠民演出活动,全年市、县两级共完成“戏曲进乡村”惠民演出活动495场。全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积极利用微信公众号、公共文化云平台等线上新媒体不断提升数字化建设,2025年上半年,昆明市文化馆共直播6场,直播总时长520.84分钟;发布资讯845条;在线展览展示13场,数字资源总量14个,资源总时长160.64分钟;发布线上活动16场;新增赶大集(产品数量)291个,丰富了平台的文化产品供给;平台访问量达到147789人次,不断扩大平台吸引力和影响力。
(四)加强校地校企合作,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优化人才服务保障
一是联合大型企业在县区共建职业教育基地。推动重点院校与地方企业合作共建现代产业技术学院和人才培训基地,推广校企合作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批专业化人才。建立职业院校到产业园区办学、产业园区到职业院校建设研发实训基地、产业园区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兼任“双师型”教师工作机制。
二是全力推动“院所校企”间合作。在高校建立10个“双招双引人才服务驿站”,开展多元化人才工作对接合作。探索市场化引才,连续三年开展“春城全国名校行引才活动”,组织“8+N”产业链重点企业、中小企业、教育卫生直属事业单位,以“组团式”方式先后赴清华、北大、复旦等10所全国知名高校开展专场推介和现场引才,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1742人。
三是落实《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办法》,推广使用“春城惠才卡”,建设“春城大家”高层次人才服务平台,形成人才诉求“一窗受理”、人才服务“一站供给”、人才信息“一网查询”、人才发展“一帮到底”的服务闭环,及时解决人才配偶就业、子女就学、医疗保障等困难。开发“滇籍人才联系服务平台”“码上去昆明”线上平台,破解人才政策碎片化、服务被动化等问题,邀请587家企业入驻,实现1.8万人次注册使用。优化人才申报流程。开展“免申即享”工作,通过建立人才数据共享机制,将以往“人才找政策”变成“政策找人才”,目前已通过户籍管理平台筛选出新落户省外高校毕业生1980名。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继续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加强对北部地区非遗资源挖掘保护和历史文化遗存普查调查工作,持续开展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和不可移动文物申报认定公布工作,打造民族文化类优秀节目,参加云南省第十四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加强人才培养,促进非遗项目活化利用;鼓励文艺精品创作和作品提升打磨,动员各市属文艺院团、市文化馆积极组织创作采风,深入挖掘北部地区民族团结、革命历史、乡村振兴等重点题材,配合指导属地文艺团队创作推出一批优秀舞台文艺作品,为地区文化传承展示提供基础。
二是推动文化产业规模化发展,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和品牌打造。开展2025年度文化创意种子企业认定工作,加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大活动扶持补助力度,进一步提升昆明文化产业发展质效。推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提高消费型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水平。大力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加快推动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支持推进昆明国际版权交易中心等数字化项目建设。结合昆明北部县区自然野趣旅游线路打造,加大对昆明北部地区文化、文旅产业的宣传推介力度。鼓励支持东川推进红土地旅游区、格勒湖旅游区、大峡谷运动康养旅游度假区、乌蒙巅峰运动公园等文化旅游项目,办好东川泥石流国际汽车越野赛,打造可触摸可体验的铜文化,不断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提高品牌美誉度和影响力。
三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和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统筹城乡文化设施布局,加强乡村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推动优质文化资源向乡村倾斜。依托总分馆体系,在北部地区打造“城市会客厅”。广泛开展流动文化服务、数字文化服务和文旅志愿服务,加大对远郊区县和脱贫区县的文化帮扶力度,建立“送文化”工作机制,持续开展“三下乡”、“送书下乡”等文化惠民活动,推动《昆明市2025年戏曲进乡村实施方案》落实,持续擦亮“四季村晚”活动品牌,不断优化乡村公共文化供给。
(联系人及电话:周忠桥,0871-63962801)
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5年6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