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新华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昆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文化交流互鉴的建议》(第144101号)由我局主办,市商务局、市外办协办。经研究,现将办理意见回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昆明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得益于独特的历史、地理和人文环境,孕育出数量众多、类别丰富、价值突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昆明市共有非遗四级名录项目779项,共有代表性传承人954名。共有各级非遗综合展示馆(室、博物馆)共19个;县级以上文化主管部门挂牌命名的传习馆(所)62个。通过努力,抢救保护了一批珍贵、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营造了全民参与非遗保护的良好氛围。
二、提案办理情况
(一)加强非遗对外合作交流。近年来,市外办等相关部门不断发挥外事职能优势,着力打造“辐射中心、开放春城”。目前昆明市友城已基本实现南亚东南亚国家重要城市全覆盖,面向南亚东南亚缔结国际友好城市数领跑全国,与老挝、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都保持着积极友好的合作关系。2024年11月18日—19日,昆明市举办了2024中国国际友好城市大会,会议期间,来自五大洲41个国家的地方政府代表等700余人齐聚昆明,共话友谊、共谋合作,书写友好交往的新篇章。在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中国国际友好城市代表大会设立了特色文化展示区,向来自世界各地的代表团成员展示了昆明石林的石头画、郑和宝船模型、掐丝珐琅彩画、“云子”围棋、唐菓子等非遗技艺和作品,得到嘉宾的广泛赞赏。
(二)打造非遗展示空间。一是推动传习馆所、非遗街区等基础设施建设。2023年在市文化馆建成昆明滇剧活态展示馆并顺利开馆。目前,市文化馆内非遗展示馆因修缮暂停开馆,计划完成修缮并进行改造提升后开馆。此外,我局组织开展了全市非遗资源聚集区域梳理统计,鼓励指导各县(市)区开展非遗街区建设,提升官渡古镇、茶马花街、云纺文创园等街区(园区)非遗展示知名度和影响力。昆明金鼎文化创意园、昆明C86山茶坊、昆明拾翠国际民艺园区、昆明云纺文创园4个园区入选全省文化产业园区,4家园区申报创建全省文化创意(人才)孵化基地(艺术家第二居所)。二是加强整体性保护,对非遗资源集中、传统文化形式和内涵较为完整、自然生态环境较好的村落,设立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进行整体性保护。目前,我市共有石林糯黑村、月湖村和寻甸发嘎村3个省级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有富民小水井苗族文化保护区等市级保护区15个。如石林县依托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设立了非遗传习展示馆、农民画馆,建成糯黑彝族传统文化博物馆、月湖《阿诗玛》传唱传习馆、维则阿诗玛民族文化传习馆等,逐步形成以非遗为核心内容的景区景点和主题旅游线路。三是积极开展“非遗工坊”建设,2024年我市认定公布第一批17个市级非遗工坊,2025年昆明德源文化掐丝珐琅彩画非遗工坊等4个工坊入选第二批省级非遗工坊。通过非遗工坊建设,推动产业化发展,提升保护展示水平。
(三)加强非遗宣传推广。一是依托传统节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以及各类品牌活动,做好非遗宣传展示。例如2025年春节期间,昆明市开展“非遗贺新春——云南非遗过大年”主题系列活动61项,其中非遗展示展销及体验活动87场、非遗展览43场,涉及非遗项目150余项,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参与,给昆明带来浓浓的年味。此外,每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举办的官渡古镇非遗联展已成功举办14届,搭建了一个集保护、展示、交流、发展为一体的综合性平台。二是积极参加各类展会活动,如在中国网媒论坛、南博会、深圳文博会等重要活动期间组织开展非遗展示活动,推介优秀文产项目和产品,展示我市非遗保护成果,促进对外文化交流。三是利用新媒体平台宣传云南特色文化。如推广“滇西小哥”在社交媒体进行文化传播,宣传云南特色民族节日、美食、 传统手工艺等,2024 年“滇西小哥”粉丝数全网已超过700万;在日本、美国 TIKTOK、YOUTUBE等平台推广云南杨丽萍文化传播股份有限公司的舞剧《十面埋伏》等。
(四)积极开展国家级、省级项目和传承人申报工作。目前,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已公布5批,云南省省级非遗项目名录已公布5批。经过积极申报,2021年以来,我市新增国家级名录项目1项,国家级传承人1人;新增省级项目21项,省级传承人46人。2025年,我市将积极做好第六批国家级项目申报相关工作,争取申报成功。
三、下步工作计划
下一步,一是将加强非遗基础理论研究,继续推动非遗资源和数据的调查、记录、采集,不断完善非遗项目名录和代表性传承人体系建设;二是加强与外事、商务等相关部门合作,加大非遗传播推广力度,加强对外沟通联系,举办各类宣传展示活动,持续拓宽昆明的国际“朋友圈”,将非遗元素融入外事工作中,促进对外文化交流;三是积极推进非遗街区、非遗展示馆(传习所)建设,打造非遗展示空间,提升展示水平;四是鼓励高校与非遗保护机构开展合作,探索通过非遗传承人走进高校课堂和留学生走进非遗传承基地等形式,增强留学生对昆明非遗的了解和认同,促进与南亚、东南亚的文化交流;五是强化非遗资源的合理利用,强化文化出口政策支持,引导非遗创新发展模式、开拓海外市场,积极培育能够展示非遗特色、宣传优秀传统文化的产业项目,提升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感谢您对昆明市非遗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联系人及电话:赵占良,0871-65379064)
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5年6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