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关于政协昆明市十四届四次会议第144322号提案答复的函

发布时间:2025-06-30 10:41

孙鸿雁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数智AI赋能昆明非遗文化传统手工艺创新发展的建议》(第144322号)由我局主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教育体育局协办。经研究,现将办理意见回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目前,昆明市共有非遗四级名录项目779项,共有代表性传承人954名。全市共有3个省级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15个市级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共有各级非遗综合展示馆(室、博物馆)共19个;县级以上文化主管部门挂牌命名的传习馆(所)6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在全市得到广泛开展,其中部分高校设置了非遗管理专业和非遗课程;市工信委出台了人工智能产业支持政策,积极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更大范围内的应用。

二、提案办理情况

(一)昆明市已初步形成“非遗+教育+科技”融合模式,为体系化建设奠定基础。如晋宁区中等专业学校已将挝乐、秧佬鼓、剪纸等非遗项目纳入课程体系,开设非遗讲座并组织实践创作,培养出传承队伍,形成品牌特色;官渡区职业高级中学自2017年起设立乌铜走银手工艺培养基地,采用“传播—传承—传习”梯度教学模式,对优秀学生推行现代学徒制。

(二)昆明市非遗教育涌现出一批优秀学生群体,为奖学金设立提供实践支撑。晋宁区中等专业学校全校师生通过非遗课程学习,在2023年市级及以上大赛中获200余个奖项(如挝乐表演队获昆明市中职学校群舞大赛二等奖);官渡区子君中心学校学生参与阿乌制作改良,部分学生已掌握核心技艺。

(三)昆明市已开展AI技术在非遗营销中的应用实践,具备一定推广条件。如中国移动云南公司推出AI视频彩铃(融合春节元素)、“一图变装”等营销工具,春节期间超50万用户体验。通过探索AI技术在非遗数据挖掘与创新中的应用,具备进一步深化基础。

(四)云南大学钱文华教授团队研究生成式AI在非遗数字化中的应用,通过数字建模、图像模拟等技术辅助非遗修复与展示;华为智能生活馆昆明南亚店已打造“非遗智慧传承空间”,利用智慧屏影展、AI扎染图案生成等技术展示非遗细节。市工信委出台了人工智能产业支持政策,为积极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更大范围内的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撑。

(五)关于“举办‘AI非遗’设计大赛”,需要相关部门的审批和有关企业支持,在硬件和技术支持上,具备技术交流与实践创作基础,今后将积极探索实施。

三、下步工作计划

一是积极联合教育部门,加大非遗进校园的深度和广度,全市范围内推广非遗进校园优秀案例。二是联合工信部门,鼓励建设“昆明非遗文化大数据中心”,整合传统图案、工艺技法等数据,鼓励高校AI团队开发算法模型,为手工艺人提供创意灵感,推动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融合。三是鼓励高校及科研机构,依托现有传承基地,开发基于AI、VR/AR技术的在线学习平台,重点覆盖扎染、乌铜走银、民族刺绣等特色项目,推动非遗传承教育数字化、系统化。

感谢您对昆明市非遗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联系人及电话:赵占良,0871-65379064)


                    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5年6月25日


Copyright © 2019 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7000700号 政府网站标识:5301000067

滇公网安备 530191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