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睿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云南本土非遗文化进校园的建议》(第144450号)由我局主办、市教体局协办。经研究,现将办理意见回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昆明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得益于独特的历史、地理和人文环境,孕育出数量众多、类别丰富、价值突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昆明市共有非遗四级名录项目779项,共有代表性传承人954名。全市共有3个省级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15个市级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共有各级非遗综合展示馆(室、博物馆)共19个;县级以上文化主管部门挂牌命名的传习馆(所)62个;挂牌市级非遗传承示范学校6所。我局积极推动非遗传承传播,组织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等各类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提案办理情况
(一)纳入课程体系。部分学校将滇剧、花灯、剪纸等非遗项目纳入课程体系,通过开展课后服务、课间操等形式,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接触非遗文化。如文林小学与市文化馆联合开展滇剧进校园活动,将滇剧课程纳入三点半课堂课后服务体系,通过共同开办少儿滇剧传习班,探索了非遗进校园的馆校合作新路径。高新一小教育集团科医路校区邀请非遗传承人将非遗技艺带入课堂,让瓦猫制作成为校本课程的一部分;石林县将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彝族三弦舞、彝族摔跤、彝族刺绣等非遗项目融入维则青联希望小学、石林民族小学等学校的课堂教育和课间活动等。2024年,我市《“滇剧”进校园馆校合作实践案例》、西山区《“彝族刺绣”等非遗项目进校园实践案例》、晋宁区《“挝乐、秧佬鼓、剪纸”进校园实践案例》等6个案例入选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云南省教育厅公布的“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
(二)加强非遗人才培养。经过有序申报认定,我市共有国家级、省级、市级、县(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954名,除中央财政和省财政分别向国家级传承人、省级传承人发放传承补助外,我市市级财政向市级传承人每年每人发放传承补助3000元。相关非遗传承人积极履行保护传承义务,配合文化、教育等相关部门开展非遗进校园等各类活动,通过进校园授课、现场教学和互动体验,激发学生对非遗的兴趣。如联合昆明日报社开展“沉浸非遗 美誉润心”非遗体验进校园艺术实践活动,邀请菱角编制、葫芦雕绘、掐丝珐琅彩画、云南风筝、传拓技艺、滇派面塑、古船模制作技艺、唐菓子制作等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开展非遗体验、作品展示等活动,推动了非遗保护与青少年美育教育有机衔接。
(三)开发非遗乡土教材。部分学校积极开发非遗乡土教材和配套读本,为非遗教育提供了规范化的教学资源。如官渡区高级职业中学联合乌铜走银非遗传承人,编写了“乌铜走银非遗传承课程汇编”;西山区职业高级中学开发了民族工艺品设计与制作的专业课程内容,将学习内容转变为以实践为主导的行动学习模式,产生了良好的效果。此外,一些有条件的学校还设立了非遗展示馆等场所,通过文字、图片、实物等形式展示非遗项目,让师生对非遗有更深了解和认识。
(四)创新研学模式。2019年以来,昆明市文化馆、昆明市非遗保护中心联合昆明日报社多次开展“跟大师学非遗”系列活动,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体验方式,把活动、体验、学习、传承有效融合,对非遗项目及传承人技艺传承进行跟踪宣传报道。活动通过自愿参与,招募全市中小学生,非遗传承人将自己家中的客厅变成课堂,手把手完成一件件独一无二的非遗作品。累计开展了包括草编菱角、瓢画、制作豌豆粉、瓦猫、制墨、剪纸、风筝、掐丝珐琅彩画、皮雕、云南评书、云腿月饼、云南滇剧等非遗项目体验,招募了全市20多所学校,200多名学生的参与,得到了广大学生和家长的喜爱和认可。
三、下步工作计划
下一步,我局将继续加强与教育部门合作,鼓励指导学校将非遗内容系统融入课程体系,积极组织举办非遗进校园活动,开发更多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非遗校本课程,提高青少年对文化遗产的认知水平和保护意识,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推动非遗教育常态化。及时总结非遗进校园优秀案例,通过媒体宣传和经验交流,推广成功经验,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
感谢您对昆明市非遗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联系人及电话:赵占良,0871-65379064)
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5年6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