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媛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建议》(第144519号)由我局主办。经研究,现将办理意见回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昆明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得益于独特的历史、地理和人文环境,孕育出数量众多、类别丰富、价值突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昆明市共有非遗四级名录项目779项,共有代表性传承人954名。全市共有3个省级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15个市级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共有各级非遗综合展示馆(室、博物馆)共19个;县级以上文化主管部门挂牌命名的传习馆(所)62个。
二、提案办理情况
(一)加强非遗普及教育。长期以来,我市通过邀请非遗传承人定期进校园授课、举办校园非遗展示活动等方式,向青少年学生传授非遗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提升青少年学生对非遗的感受和认知。目前,昆明市挂牌市级非遗传承示范学校6所。同时各县(市)区也积极开展相关工作,如五华区在先锋小学、文林小学挂牌设立“非遗传习点”;官渡区云子围棋制作技艺走进十余所学校开展围棋进校园活动,助推围棋文化传承传播;晋宁区在双河民族中学、民族小学开展秧佬鼓舞进校园活动。2024年,我市《“滇剧”进校园馆校合作实践案例》等6个案例入选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云南省教育厅公布的“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此外,做好非遗进社区、进景区、进酒店活动,2024年以来共组织200余个非遗项目在全市相关景区、酒店进行技艺展示和产品展销,促进文旅融合。
(二)加强非遗人才培养。一是完善档案数据库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共普查非遗项目700多个,采访民间艺人800多名,出版了《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小传》等书籍资料,自2019年起组织开展了濒危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运用数字化技术和多媒体方式,完成了15位高龄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二是积极开展申报认定工作,2024年完成第七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工作,我市新增省级非遗传承人46人。2025年,我市1位传承人入选第六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三是扶持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目前,除中央财政和省财政分别向国家级传承人、省级传承人发放传承补助外,我市市级财政向市级传承人每年每人发放传承补助3000元。四是组织传承人培训活动,2019年以来,市、县两级文化主管部门累计培训各级代表性传承人1000余人次,通过培训,不断提高传承人传承自觉与文化素养。
(三)推动非遗活化利用。一是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推动其产品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形成了如金大师·乌铜走银、孔雀牌斑铜、云子围棋、寻甸牛干巴等一批非遗品牌。二是积极开展“非遗工坊”建设,2024年我市认定公布第一批17个市级非遗工坊,2025年昆明德源文化掐丝珐琅彩画非遗工坊等4个工坊入选第二批省级非遗工坊。通过非遗工坊建设,推动产业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四)加强非遗宣传推广。一是依托传统节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以及各类品牌活动,做好非遗宣传展示。例如2025年春节期间,昆明市开展“非遗贺新春——云南非遗过大年”主题系列活动61项,其中非遗展示展销及体验活动87场、非遗展览43场,涉及非遗项目150余项,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参与,给昆明带来浓浓的年味。此外,每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举办的官渡古镇非遗联展已成功举办14届,搭建了一个集保护、展示、交流、发展为一体的综合性平台。二是依托数据库建设打造非遗宣传栏目,即掌上春城“微视”频道·《昆明非遗》栏目,运用新媒体传播手段,向社会公众呈现“线上非遗微视档案”,累计拍摄完成“非遗传承”宣传推广微视片50余期。
三、下步工作计划
下一步,我局将加强与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合作,继续做好非遗基础理论研究,推动非遗资源和数据的调查、记录、采集,不断完善非遗项目名录和代表性传承人体系建设;加强与教育部门合作,指导学校将非遗内容系统融入课程体系,开发更多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非遗校本课程,促进非遗教育常态化;加大非遗传播推广力度,举办各类宣传展示活动;强化非遗资源的合理利用,推进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不断提升系统性保护水平。
感谢您对昆明市非遗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联系人及电话:赵占良,0871-65379064)
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5年6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