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云松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打造沉浸式红色实景宣讲剧目《雄云讲武》的建议(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155160号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收悉。该建议立足当前云南陆军讲武堂历史文化价值与新时代文旅融合新需求、云南历史文脉传承和新文旅宣传都有着积极意义。经我局结合国内文保单位开发经验与昆明实际,现就建议内容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云南陆军讲武堂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军事院校,始建于1909年,是朱德、叶剑英等共和国将帅成长摇篮,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其建筑群保存完整,承载着中国近代军事教育史、辛亥革命和护国运动等重要历史记忆,具有独特的红色文化基因与爱国主义教育功能。
近年来,云南陆军讲武堂通过举办艺术展览、红色主题戏剧、新兵出征仪式和儿童研学等活动,探索“历史+艺术”的多方融合路径。如2025年度春季新兵出征仪式、曹悦·亚丽双人艺术作品展即以讲武堂为背景,通过热血青年应征入伍和艺术创作展方式,向全社会和广大群众传递家国情怀,彰显了其作为历史文化载体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创新潜力。
通过相关部门论证和审批后,同时借鉴国内文保单位开发经验:一是乌镇戏剧节:主要依托古镇实景打造沉浸式戏剧,将历史建筑与演艺空间结合,如《边城》利用水岸环境营造沉浸氛围,既保护了古建风貌,又激活了文旅消费。二是敦煌《乐动敦煌》:通过全息投影、数字孪生技术,在保护壁画的前提下实现文化活化,形成“科技+文化”的沉浸式体验标杆。三是借鉴广州黄浦区以原黄浦军校所创作的大型光影沉浸式舞台剧《黄浦,黄浦》经验;四是昆明庭院剧演出:以地处昆明老街的马家大院、五华区莲花池剧场为代表,利用老宅空间开发原创各类体验式剧目,累计演出超千场,成为文旅融合典范。
通过上述一系列成功案例和事例表明:文保单位开发沉浸式剧目只要兼顾“保护优先”与“创新赋能”相结合,就能通过现代科技手段与艺术设计,不断实现历史空间的动态利用,发挥更加强大的社会效益功能。
二、工作情况
(一)政策与技术支撑。文旅部《“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鼓励沉浸式体验与文保单位结合,2023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沉浸式文旅体验技术集成与场景创新”项目已立项,支持虚实融合、智能交互等相关技术研发,为云南陆军讲武堂合理利用此类项目提供技术保障。
(二)资源与市场反应。一是历史资源深度挖掘:讲武堂的历史事件、人物故事、建筑空间均为剧目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可围绕护国运动、共和国将帅成长等为主题设计多线叙事,增强观众代入体验感。二是市场需求潜力看好。
2024年来,昆明以借引进高艺术水准的剧目如《只此青绿》、话剧《主角》、《白鹿原》、爆款舞剧《咏春》等,演出收入同比2023年增长超150%,接待人数教务长超180%。该剧院2023年营业性演出收入1252.4万元,接待观众人数达13.68万人次。昆明沉浸式演艺票房增长显著,马家大院等剧场仅2024年度春节期间上座率超150%,年轻游客对互动式文化体验需求旺盛。
(三)沉浸式体验剧创作。2023年底,由昆明市长春剧院推出的以云南陆军讲武堂历史发展、护国运动为背景,推出革命火种、时代光芒昆明记忆体验话剧《讲武春秋》,拟实现了传统题材与现代表达的完美融合。该剧项目于2019年启动,2023年底完成剧目审查演出,经过专家点评后需进行剧本和相关情节修改,经多次提升打磨取得阶段性成果。由于云南陆军讲武堂西区硬件设施提升改造项目影响,该剧委托昆明市民族歌舞剧院儿童剧团专业演员参演,预计将于2025年国庆期间实施演出,向广游客见面,并以此打造和形成翠湖片区形成“演艺+文旅”模式,验证沉浸式体验与党史学习教育与文化传播中的有效性。
(四)风险与存在挑战。以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开发相关沉浸式化验剧为例,就首先要考虑到文物保护方面的限制:在合规合理基础上同,还须严格遵守《文物保护法》,避免舞台装置、演出对文物建筑结构的影响,可通过投影、AR等非接触技术实现场景营造。其次是要考虑到商业化与真实性之间的平衡。需防止过度商业化稀释历史厚重感和庄重,可参照昆明青山如是剧社打造的《红色档案一触即发》互动式沉浸体验剧经验,请党史专家参与剧本创作,相关素材的挖掘、整理,确保沉浸式体验剧在保持历史的真实性、准确性与精神内核。
在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云南陆军讲武堂打造沉浸式体验剧《讲武春秋》,不仅是活化现有红色资源,更是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探索。该剧目兼具爱国历史教育价值与巨大文旅演出经济潜力,更符合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与云南“文化兴滇”目标。
三、下步工作
我们将进一步细化方案,确保文物保护与艺术创新、沉浸观剧的平衡,力争将其打造为全国文保单位沉浸式开发的标杆项目,为传承红色基因、推动文旅融合提供“云南经验”。
再次对您提出的宝贵意见表示感谢,并恳请您继续关注昆明市文旅工作,多提宝贵建议和意见,促进我们的工作进步。
(联系人及电话:胥宗虎,0871-65360768)
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5年6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