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关于昆明市第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第153291号建议答复的函
2024/02/05

何筱良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建设滇池环线大景区乘风推进昆明旅游高品质发展的建议》收悉,我局整合晋宁区人民政府、度假区管委会、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协办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滇池,亦称昆明湖、昆明池、滇南泽、滇海,为西南第一大湖、云南省最大的淡水湖,有高原明珠之称。滇池位于昆明老城区西南,有盘龙江等河流注入,湖面海拔1886米,面积330平方千米,平均水深5米,最深11米。

在经历了上世纪50—90年代“围湖造田”“向滇池要粮”以及环滇无序排放和无序开发所造成的严重污染后,滇池的生态治理力度不断加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省和昆明市进一步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环滇以生态保护为基础的新发展格局,滇池水质不断提升,沿湖生态品质不断提高,滇池沿岸区域进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新发展阶段。环滇池拥有众多名胜古迹数十处,包括西山华亭寺、太华寺、三清阁、龙门、筇竹寺、大观楼、晋宁盘龙寺、官渡金刚塔、郑和公园等,可探访石器时代的遗址,追寻古滇王墓的踪迹,探索云南文化摇篮的奥秘。同时,环滇区域众多村镇保留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浓郁的乡村风情,可以体验众多少数民族的独特文化。

但在环滇池文旅开发的过程中,还存在品牌个性不够鲜明、优质产品供给不足、文旅发展空间受限、环滇片区发展失衡的问题。

二、工作方向

(一)做好顶层设计,挖掘以滇池为中心的环滇池文化。环滇池世界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已纳入省级重点工作推进。昆明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十四五”期间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推动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创建世界级旅游度假区,目前正在开展环滇池文旅发展概念性策划,将以大观楼长联讲述的滇池故事为主线,结合大生态、大湿地、大景区发展理念,在保护滇池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全面推进我市“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主题公园、园林园艺、乡村旅游、风情演艺、节庆赛事、文旅配套六大IP,着力打造滇池生态文旅高原明珠主题IP,努力开创昆明“生态化、国际化、现代化”发展新局面。

(二)培育六大IP,打造环滇池大景区。一是主题公园IP。围绕花卉、郑和下西洋和海上丝路、国际艺术演艺、动植物等主题打造新的主题公园,与环滇池区域的派拉蒙电影主题公园、东南亚文化艺术园、春城国际艺术中心、七彩云南·欢乐世界等,一起构成主题公园IP项目群。二是园林园艺IP。构建以“大湿地”“大公园”为核心的园林园艺旅游体系。立足“湿地+旅游”发展理念,植入创意活动、户外运动、休闲节事等内容,打造一批标杆示范湿地,带动滇池沿岸60块、4.7万亩湿地提升改造,打造一批优质滨湖公园,突出标志性创意景观群,成为网红打卡地和优质休闲空间。三是乡村旅游IP。依托环滇池183个村落,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和文化旅游资源,围绕茶马古道、滇王、梁王、睡美人、渔村等主题,打造精品化乡村旅游示范项目群,带动环滇乡村旅游,助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四是风情演艺IP。昆明作为国际化城市,具备汇集周边国家演艺资源的条件,将引入南亚东南亚资源,利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打造亚洲民歌演艺公园等项目,创新剧场和演出形式,实现“演艺+旅游”深度融合,打造环滇永不落幕的演艺盛典。五是节庆赛事IP。突出花卉、海鸥等昆明城市元素,创新旅游节会,打造花卉狂欢节等有全球影响力的节庆品牌。开展多元化高原体育赛事,包括环滇马拉松赛、环滇自行车赛、滇池皮划艇大赛等,积极布局热气球、飞艇、水上飞机等项目。六是文旅配套IP。以打造环滇世界级旅游目的地、高水平产业融合发展区为目标,重点在三个半岛、斗南、大渔、南滇池等片区,发展高端酒店、商业街区、文旅小镇、文旅康养产业园等项目,提升旅游度假承载力,壮大文创、度假、养老、美容、医疗、农旅等产业,构建环滇池以大湖泊、大湿地为基底的文旅康养优质生活圈、产业创新集聚区。

(三)实施四大工程,基础设施提质升级。一是环滇特色交通工程。实现更高水平的交通串联,增强环滇各板块的联系,加快建设环滇池轻轨、缆车、绿道、水上线路和码头群等,构建完备的驿站系统。打造“环滇绿道”特色品牌。二是环滇图腾显化工程。沿环滇绿道,植入云南26个民族文化图腾景观,建设世界级图腾长廊,打造环滇池图腾文化线性博览园。三是环滇景观提升工程。展示云南生物多样性的同时,借助现代科技丰富沉浸式体验。其中夜游是环滇旅游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通过环滇夜景亮化工程,延长游客游览时间,活跃夜经济,优化旅游消费结构,助力环滇区域文旅焕发新的活力,打造“不夜滇池”。四是环滇智慧旅游工程。建设智慧旅游服务设施,开发更多主题线路,包括夜游线路、艺术线路、打卡线路等。联通“游云南”智慧旅游,以游客为本,利用身份识别、云计算、混合现实、3DGIS、移动通信等技术,结合智慧旅游云服务平台让游客获得主动感知旅游信息、虚拟体验、行程定制、电子商务等服务,实施游前、游中、游后全程智慧化服务和便捷旅游体验。

(四)加强古滇文化的发掘推广。加强宣传,不断提升古滇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推进石寨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创建的同时,积极对接省、市相关职能部门,加大古滇文化、石寨山出土文物及石寨山考古遗址公园的宣传推介,不断提高古滇文化的知名度。不断加强对石寨山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建设、考古成果、学术研究、新闻资讯等宣传推送,注重滇文化及文博、考古相关知识的普及教育,帮助公众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一是积极编制遗址公园保护、建设相关规划和部分子项目策划、设计,推进石寨山考古遗址公园各子项目落地。二是推进石寨山古墓群的对外开放,“活化”展示利用石寨山大遗址,打造精品研学空间,促进石寨山考古遗址公园文旅融合发展,充分发挥石寨山大遗址的文物资源优势,运用遗址复原展示、文物3D复原等“活化”等技术手段,逐步完善石寨山大遗址标识标牌系统,阐释石寨山古墓群出土文物的价值,策划沉浸式考古体验等精品研学活动,铸就石寨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精品社教品牌,赋能滇池沿岸农文旅高质量发展。三是加强宣传,不断提升古滇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加大古滇文化、石寨山出土文物及石寨山考古遗址公园的宣传推介,不断提高古滇文化的知名度。不断加强对石寨山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建设、考古成果、学术研究、新闻资讯等宣传推送,注重滇文化及文博、考古相关知识的普及教育。

(五)进一步挖掘城市文化特质,讲好环滇池文化故事。将引导全国作家、艺术家来滇池采风、创作,开展文艺活动,提升市民文化消费需求,打造具有滇池特色的文艺精品。文化活化方面,昆明具备汇集周边国家演艺资源的条件,将利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同时引入南亚东南亚文化资源,策划打造南亚东南亚文化艺术中心、郑和下西洋主题公园、徐霞客游云南、云南民族村大型文艺演出等项目,实现“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打造环滇永不落幕的文艺盛典。

昆明市将以打造环滇池文旅为核心,推进旅游兴市,抓住旅游复苏有利时机,实施“引客入昆”,围绕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通过做出“昆明特色”,留住四方来客,让游客到昆明能“游一圈美景、吃一顿好饭、看一场好戏、睡一个好觉、购一份好礼、体验一种不同、收获一份好心情”。通过做活存量、做强增量、做大总量,实现旅游观光向沉浸式互动式体验游转变、游览型向经营型转变、被动门票消费向主动消费转变、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传统旅游向智慧化旅游转变、从景区景点向全域旅游转变、从日游向夜游转变。

感谢您对昆明文旅产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市文化和旅游局将充分借鉴和吸收您提出的建议,与相关部门合力推进昆明文旅产业提质升级。

   (联系人及电话:黄鹏,0871-63176423)


                  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3年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