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关于昆明市第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第153001号建议答复的函
2024/01/29

段智寰代表:

您在昆明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的《关于加大基层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力度的建议》(第153001号)已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为总抓手,通过强化政策支撑,增加经费投入,健全设施网络,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使基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呈现出整体推进、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但同时,部分地区仍然存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基层文化工作人员专业性不强等问题。您在建议中提出的加大扶持力度、丰富文化产品供给等建议,对我市完善基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提升基层文化服务效能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二、建议办理情况

(一)持续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保障。用好用活“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资金,加大对边远地区、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2023年,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按照人均20元标准,市、县两级共安排16982万元。截至目前,已下拨2022年市级配套服务包资金1133万元,下达2023年市级配套服务包资金1159万元。同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广覆盖增效能建设,不断完善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建设,整合社会力量,继续推进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

(二)建成布局完善的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按照集中建设一批、资源整合一批的工作模式,“十三五”以来先后集中实施了6个县级馆、 54个乡镇(街道)文化站、621个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新建(改扩建),实现了市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街道)文化站、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全部实现站舍面积达标,功能齐全,管理人员配备到位,做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有设施、有人员、有经费。目前,全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已实现全覆盖,全市有公共图书馆15个、文化馆15个、文化站141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676个。此外,全面完成市、县两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建设,完成2个市级区域中心馆、28个县级总馆、141个乡镇(街道)分馆建设,实现总分馆体系的县乡两级全覆盖,积极向村级延伸,建成公共图书馆村级服务点537个、文化馆服务点1676个,构建起全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中心馆—总馆—分馆—基层服务点”四级服务网络。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全市在2020年底基本实现了乡镇(街道)文化站工作人员配置不少于3名专职人员、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不少于1名财政补贴的文化管理员的建设目标,大大提升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二是2023年以来,组织各级公共文化骨干参加省文旅厅举办的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培训班、旅游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暨旅游厕所质量要求与评定新标准宣贯培训班等。三是大力实施“三区”文化人才项目。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云南省关于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每年选派超过40名专业文化人才到全市9个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县(市)区开展工作。选派人员充分发挥个人特长,深入乡、村两级指导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辅导和培训群众文艺骨干,为推动基层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起到了助推作用。

(四)丰富文化产品供给。一是积极开展图书馆进校园、进企业、进机关、进社区、进军营“五进”服务,建设市级图书馆特色分馆20个,流通点26个。首批建成主城区3个24小时城市书房,实现公共阅读、图书借阅服务的“不打烊”。14个覆盖城乡的云上乡愁书院,搭建了教育培训、道德讲坛、文化体验、读书分享、休闲旅游等大文化领域的复合式、体验式多业态经营空间。二是12个成熟且常年开展公益性演出的庭院剧场,在政府支持、市场运作、社会力量参与下,通过多年探索和培育,将昆明的历史文化娓娓道来,成为主客共享、品味戏剧与城市前世今生的新舞台。三是小而美、多业态的新型文化空间,助力城乡一体“一刻钟”文化圈建设。2022年,昆明市通过创新社会力量参与方式,打造了158个新型公共文化服务空间。昆明“一刻钟”文化圈实现从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向“最美一公里”转变。四是整合全市上下各类文化资源,积极打造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多层次、全覆盖的群众文化活动供给模式。引导全市公共文化资源向乡村、基层倾斜,充分发挥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功能,按照“每月一精品,每县一品牌、每乡一特色、每村一亮点”的思路,持续办好春城文化节、昆明民族团结大舞台,并积极培育海鸥文化节、蓝花楹文化节、盘江艺术节、西山睡美人文化艺术节、官渡全国非遗联展等30余个县区文化活动品牌。开展“文化进万家”“四季村晚”“戏曲进乡村”“七彩云南等你来”等系列群众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2023年以来,全市共组织开展了“魅力风采·舞动春城”群众文化广场舞大赛、“喜阅春城 阅享新时代”——“4·23世界读书日暨春城读书日”书香昆明全民阅读系列活动等各类群众文化活动7500余场次,惠及群众630余万人次。

(五)加大宣传力度。一是及时总结亮点和典型经验,在多个平台加强媒体宣传,扩大示范效应,推出14个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其中5个入选省级,1个入选国家级,3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入选全国、全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多个创新举措在新媒体平台上进行了百余次的宣传报道,《中国文化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纷纷点赞昆明市推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累累硕果。二是建立健全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体系。2023年4月,我局联合市文明办出台《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管理办法》,定期评选表彰全市示范项目、优秀团队及志愿者,增强广大文旅志愿者的工作成就感和社会荣誉感。目前,全市共有2400支文旅志愿服务队伍,超过2.6万名文旅志愿者活跃在全市各类公共文化旅游服务场所、景区景点、机场高铁站等,协助开展群众文化旅游活动。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发展。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紧紧抓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后创建时代的机遇,正式印发《昆明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深化与创新实施方案》和《昆明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目录(2021-2025年)》,全面推动昆明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

(二)持续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断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高质量提升打造“春城文化节”“春秋十讲”等昆明品牌文化活动,通过品牌影响力和带动作用,营造良好的群众文化活动氛围。不断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将更多优质服务送到基层和农村。

(三)打造新型公共文化服务空间。立足城乡特点,打造有特色、有品位的公共文化空间,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增强实效性。创新打造一批融合图书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轻食餐饮等服务的“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文化业态,营造小而美的公共阅读和艺术空间。

感谢您对昆明市文旅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联系人及电话:段钟一,0871-63962801)


                  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3年7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