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关于政协昆明市十四届一次会议第141495号提案答复的函
2022/12/29

谢树枝等委员:

  您们提出的《关于将海埂公园和滇池大坝打造成国内闻名的超级文旅大IP推动昆明旅游再升级的建议》已交我们办理,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您们对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感谢您们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现答复如下:

  一、滇池管理局意见

  根据昆明滇池管理局的回复意见,根据《云南省滇池保护条例》规定,海埂公园和滇池大坝大部分位于滇池一级保护区内。按照《条例》规定以及《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云南省滇池保护条例的实施意见》(昆政发[2021]17号)相关规定,滇池一级保护区内只能建设确因滇池保护需要的湿地、景观林带、滇池治理项目、航运码头,一级防汛抗旱、执法监管、宣传教育设施。禁止新、改、扩建除此之外的建(构)筑物。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湖泊保护治理“退、减、调、治、管”相关要求,目前省河长办正在牵头组织开展滇池湖滨生态红线及湖泊生态黄线“两线”划定工作,切实保护湖泊生态空间,明确湖滨生态红线内是生态保护核心区,“两线”间是生态保护缓冲区,湖泊生态黄线外是绿色发展区,并提出相应的管控实施细则。按照滇池“两线”、“三区”管控实施细则规定,生态保护核心区内以提升水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为目标,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及最严格的监管要求,严格管控各类建设活动,引导人口和产业逐步退出,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干扰。而生态保护缓冲区的管控以减少人口、建设用地、污染物排放总量为目标,实行严格的管控措施,严格限制开发建设活动,鼓励人口和产业有序退出,最大限度降低入湖污染负荷。

  因海埂公园和滇池大坝全部位于生态保护核心区或生态保护缓冲区范围内,为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构建滇池湖泊生态空间的具体措施,有效推进滇池保护治理,海埂公园和滇池大坝应充分发挥其生态及环境功能,尽量减少人为过度干扰和利用,不宜开展打造超级文旅大IP等开发建设活动。

  二、文旅部门工作推进情况

  作为文旅部门,近年来,昆明市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到云南考察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旅游革命”三部曲重要部署和“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的旅游发展要求,围绕“中国春城、历史文化名城、国际大健康名城、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四大定位,基于大生态,依托大数据,着力打造“大健康、大文创、大旅游”三张牌,全市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迈出新步伐。

  为推进滇池文旅的发展,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近年来严格按照滇池生态保护要求开展工作,充分利用滇池大坝和海埂公园作为滇池景观观赏资源在核心保护区外积极构建打造文旅IP,推动滇池高原明珠的发展。

 (一)积极推动新业态培育,打造文旅IP

  加快实施“旅游精品景区建设行动”,全面提升和创新原有景区的发展模式,优化功能布局,提升景区品牌,增加景区体验性、文化性项目,通过休闲度假产品打造,旅游新业态培育,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完善,打牢昆明文旅高质量发展基础。重点推进云南民族村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不断提升云南民族村综合配套服务功能,提升景区游览环境和服务质量,植入文化和演艺项目,通过高科技声、光、电技术展现滇池风光,积极开发夜间旅游项目,吸引游客到海埂公园和滇池大坝游览、观赏。在滇池核心区外,在整个滇池度假区管委会范围内配套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以整体发展的思路解决滇池一级保护区和核心保护区内不能开发建设的要求。在滇池大坝和海埂公园外围核心保护区积极推动度假区整体品质的提升。建设旅游民宿、夜间旅游聚集区、特色旅游街区为来海埂公园和滇池大坝游客的游客提供服务,构建新兴业态增加整个区域的体验性、吸引力和服务保障。

  (二)大力推进云南民族村的提升发展

  自2012年以来,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就积极推动云南民族村的提升发展。经过20年的发展,云南民族村已成为云南一张靓丽的名片,但景区也存在产品亟待更新提升的阶段,为此昆明市文旅局组织景区前往国内旅游发达城市学习取经,实现景区的跨越式发展。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在成功指导云南民族村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后,又提出将云南民族村打造为中国一流旅游景区的目标,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经过近十年的提升发展,目前云南民族村已通过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的推荐评定,报国家文旅部最终评定。同时积极推动云南民族村以“再造一个夜间民族村”的工作思路,充分利用景区夜间环境条件及多媒体科技展示方式,以“流光溢彩夜更美”夜游活动作为景区提质增效的突破口,迎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将云南多元民族文化和云南的多样生物进行更加精彩的讲述,让夜间的云南民族村更加绚丽多彩,从而实现景区在运营时间、空间维度上的突破,围绕夜景、夜娱、夜秀、夜宴、夜购、夜宿6个维度,填补了民族村夜间市场的空白,打造云南民族村夜游项目。云南民族村夜游项目现已完成投资6600万元,打造了一期夜游项目,主要围绕灯光互动及多媒体建设、基础设施及景观质量提升改造方面进行。先期打造的区域范围包括:景区前广场、傣寨、哈尼寨、藏族村、德昂寨、景颇寨、阿昌寨及昆明故城片区,面积约为500亩。该项目涵盖四场主题演艺大秀、各民族互动体验节点、文化光影艺术节点,将创意、科技、艺术与民族文化相结合,通过光影、影像、交互、演艺、造景等,打造沉浸式环境,融合真实与虚拟、自然与数字,激发一系列好奇及链接关系,实现视听有冲击、身体有互动、情感有共鸣,创造难忘的数字创意民族文化体验。

  通过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探秘生物多样性之旅。在灯光的点亮下,带领游客去发现云南各民族的神奇故事,在孔雀部落(傣族)的月光下与孔雀共舞,领略傣乡曼妙风韵,实景演艺《吉祥傣乡》全息沉浸式还原傣乡的原生状态,别出心裁的表演形式,带动情感的变化与共鸣。在神鱼部落(哈尼族)的云上梯田感受千层稻浪,共同见证鱼灵创世,体验哈尼农耕文化。实景演艺《曼妙家园》带您亲身体验哈尼族创世神话、迁徙史诗、稻田文化等奇幻投影之旅。牦牛部落(藏族)实景演绎《雪山新韵》带您亲身体验藏族大迁徙恢弘历程。在青龙部落(德昂族)进入百花深处,一起召唤神秘青龙,聆听德昂远古传说。“猎兽谷”摔陶罐击打怪兽来祛除厄运,体验德昂族的民俗文化。在犀鸟部落(景颇族)跟随犀鸟步伐,追溯景颇族迁徙历史,纵歌起舞。白象部落(阿昌族)以庭院剧为表演形式,展示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的阿昌族户撒刀文化、祈福文化、恋爱及婚俗文化,节目诙谐幽默,参与互动性强,呈现阿昌族魅力故事。还可体验“数字烟火、裸眼3D大秀、万象森林、时空之门”等的神奇炫彩,网红打卡“喊泉”全面带动游客参与体验。

  打造美食区品尝五味俱全的集云南多个少数民族生态地道特色美食,此次夜间民族村的打造以“夜”为媒,挖掘民族远古神话传说,结合数字艺术3D Mapping等高科技手段,将云南多元的少数民族文化和生物多样性融为一体,全新打造民族文化光影主题乐园,融观赏性、娱乐性和体验性为一体,为昆明筹备COP15尽一己之力,向全世界呈现七彩云南的美丽形象。同时,更有助于推动区域内“夜”经济的发展,和周边海埂公园和滇池大坝一起,形成有规模的夜游景点集合,推动片区发展和旅游升级转型,实现云南民族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

  (三)打造滇池度假区旅游民宿集群

  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大力推进民宿产业以滇池大坝、海埂公园为核心发展。截止2021年底,昆明市拥有民宿近6000家,其中品质最好的都位于滇池度假区管委会范围内。昆明市文旅局从“旅游革命”资金中给予度假区蘅芷院147万元资金补助,助推其创建为云南省精品旅游饭店。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组织昆明市民宿协会对度假区内的民宿客栈进行全面普查,指导度假区范围内民宿的发展。

  (四)打造特色旅游街区和夜间旅游聚集区

  为进一步推动滇池周边文旅IP的打造,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并推动公园1903成功创建为全国夜间旅游聚集示范区和省级特色旅游街区,助力滇池文旅IP的打造。

今后,昆明市还将进一步推动滇池大坝、海埂公园周边旅游接待服务和配套服务设施的开发和建设,打造更大、更好地文旅IP,实现高质量发展。

  感谢谢树枝等委员对昆明市文旅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2年9月7日 

  (联系人及电话:刘青,0871-6531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