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关于政协昆明市十三届五次会议第135341号提案答复的函
2021/12/15

何雨霏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昆明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昆明是一个历史悠久、多民族聚居的边疆省会城市,各民族长期和睦相处,创造和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昆明市是开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较早的城市(2005年以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逐渐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一词所替代),经过多年的努力,逐步建立了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截至目前,昆明市共有非遗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四级名录项目684项,其中国家级项目7项,省级项目55项,市级项目287项,县级项目345项;共有各级代表性传承人648人,其中国家级传承人8人,省级传承人80人,市级传承人217人,县级传承人343人。全市共有3个省级传统文化保护区,全市挂牌省级非遗传承基地3个、市级非遗传承基点14个,挂牌市级非遗传承示范学校6所。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仍然存在保护渠道单一、部分项目保护传承难度大、人才队伍不稳定、经费保障不足等困难。

二、建议办理情况

(一)加大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整理和申报力度。按照《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有关要求,我市每三年申报公布一批市级非遗名录。2020年,我市公布第五批市级非遗名录,新增市级非遗项目41项。2021年,我局公布第五批市级非遗传承人,新增市级非遗传承人105人。此外,在2021年公布的第五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中,我市云子围棋制作技艺入选,新增一项国家级非遗项目。

(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合理利用。近年来,我市积极争取中央及省级资金,对滇剧、彝族摔跤、昆中药传统中药制剂等国家级非遗项目和面塑、花灯、大香会、金殿庙会、羊毛花毡印染技艺等省级非遗项目予以扶持。对群众基础好、有市场前景的织染刺绣、竹木雕刻、金银器制作等传统技艺,如刺绣、乌铜走银、云子(围棋)等,通过政策帮扶,资金扶持、提供展示平台等措施,进行生产性保护,增强非遗项目自身活力。2018年5月,石林县彝族撒尼刺绣项目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同时,我市近年来积极推动“非遗进校园”活动,以编写非遗乡土教材和读物、非遗进校园展示展演、培养非遗传承师资队伍等内容为重点,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传承。此外,我局联合“昆明教育”栏目,组织开展“跟着大师学非遗”体验活动,通过公开招募中小学生志愿者,现场体验非遗技艺的学习与传承,并对参与者颁发证书,活动得到了广大学生和家长的喜爱与认可。

(三)积极搭建展示平台。一是2011年以来,每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我市均举办“中国(昆明)官渡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活动,至今已举办十一届,初步形成了一个全国性的宣传品牌。二是每两年举办昆明市民族民间歌舞乐调演(比赛)活动,挖掘歌舞乐资源,打造民族民间歌舞乐精品,在历届“云南省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活动中,昆明市连续表现优异,今年我市还将参加第十二届展演活动;三是深入挖掘民族服饰资源,打造民族服饰文化品牌,在全省民族赛装文化节期间,我市连续两年举办了“昆明民族时装周”活动,产生良好社会反响;四是提升打造传统戏剧曲艺节目,在云南省传统戏剧曲艺汇演活动中,我市选送的滇剧、花灯节目均受到好评。五是我市长期依托金殿庙会、圆通樱潮、龙泉探梅等民俗类非遗项目,定期开展非遗展示展演活动,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

(四)加强非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文旅融合。目前,我市正积极打造翠湖近现代历史博物馆群、官渡古镇非遗技艺博物馆群、龙泉宝云片区文化名人博物馆群等三个博物馆群落,进一步深化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此外,积极打造非遗旅游线路,2020年省文旅厅公布10条非遗旅游线路,我市石林、官渡古镇等多地被纳入其中,通过非遗旅游线路的打造,提高乡村旅游品位,促进非遗项目传承发展。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对非遗资源的存续状态、生存环境、传承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更广泛、深入、系统的调查记录,加强资料的收集整理,完善档案和非遗数据库,逐步实现非遗资源信息的集成共享。二是通过积极申报和有序认定,扩大各级非遗保护名录,努力形成以市级、县级非遗名录为基础,以国家级和省级非遗名录为重点的“金字塔形”结构体系。三是加强对非遗资源的合理利用,引导和支持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手工制作技艺、饮食文化技艺、传统医药制作技艺等项目,推动传统民俗、歌舞乐等非遗资源与旅游的融合发展,积极培育特色产业,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四是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传习所等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非遗基础设施在宣传、展示和传习方面的作用。

感谢您对昆明市非遗保护工作的支持。

以上答复,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正。

(联系人及电话:段钟一  0871-65379064,13529400200)

 

 

                          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1年6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