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关于政协昆明市十三届五次会议第135066号提案答复的函
2021/12/15

杨成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培育非遗项目融入昆明文化旅游产业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昆明是一个历史悠久、多民族聚居的边疆省会城市,各民族长期和睦相处,创造和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逐步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截至目前,昆明市共有非遗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四级名录项目684项,共有各级代表性传承人648人。全市共有3个省级传统文化保护区,挂牌省级非遗传承基地3个、市级非遗传承基地14个,挂牌市级非遗传承示范学校6所。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仍然存在保护渠道单一、产业化发展不足、人才队伍不稳定、经费保障不足等困难。

    二、建议办理情况

(一)加强非遗资源合理利用,促进传统工艺振兴。目前,主要按照非遗项目级别争取同级财政资金,对项目进行保护,我市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获中央资金、省级资金支持情况较好,我市每年也安排一定资金对部分濒危市级项目进行保护。同时,根据项目类别,采取不同保护措施,如对群众基础好、有市场前景的织染刺绣、竹木雕刻、金银器制作等传统技艺,我市积极开展生产性保护,通过政策帮扶、资金扶持、提供展示平台等措施,增强项目自身活力。2018年5月,石林县彝族撒尼刺绣项目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同时,积极争取中央资金支持,建成石林彝族(撒尼)刺绣传习中心。2019年,我局联合工信、财政部门共同制定下发《昆明市贯彻落实<云南省传统工艺振兴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从建立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壮大传统工艺传承人队伍等九个方面作出工作安排,促进传统工艺保护传承。

(二)积极推动非遗项目融入现代生活。一是积极开展传统工艺类非遗传承人培训班。近年来,我市通过开展田野调查培训,与昆明学院联合举办培训等方式,多次举办主要针对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类别的非遗传承人培训活动。通过培训,促进传承人提高艺术修养和设计理念,受到传承人的一致好评。二是鼓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积极参与我市人社部门开展的“春城计划”首席技师评选活动,近年来我市多名非遗传承人入选,传承人在资金投入、工作室建设等方面获得有力支持。三是打造展示平台,每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我市均举办“中国(昆明)官渡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活动,至今已举办十届,初步形成一个全国性非遗宣传品牌。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我市还参加文旅部非遗司主办的“非遗购物节”活动,组织乌铜走银、安宁扎染等非遗店铺参加活动。此外,每两年举办昆明市民族民间歌舞乐调演(比赛)活动,打造民族民间歌舞乐精品,在“云南省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活动中,昆明市连续多届表现优异;深入挖掘民族服饰资源,打造民族服饰文化品牌,在全省民族赛装文化节期间,连续两年举办了“昆明民族时装周”活动,产生良好社会反响。

(三)促进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目前,我市正积极打造翠湖近现代历史博物馆群、官渡古镇非遗技艺博物馆群、龙泉宝云片区文化名人博物馆群等三个博物馆群落,进一步深化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此外,积极打造非遗旅游线路,2020年省文旅厅公布10条非遗旅游线路,我市石林、西山、官渡古镇等多地被纳入其中。我局也将积极梳理整合全市非遗资源,适时公布我市非遗旅游线路,通过对非遗旅游线路的打造,提高旅游品位,促进非遗项目传承发展。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积极对接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争取出台推动我市相关非遗项目产业化发展的措施,推动非遗保护融入现代生活;二是加强对传承人的扶持,鼓励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支持传承人通过带徒传艺、举办传习班等形式培养新一代传承人。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组织多种形式的培训、交流、研讨活动,提高传承人的学习能力、审美水平和创新意识。三是搭建展示平台,扩大对外交流。重点打造传统工艺等非遗文化品牌,继续举办“官渡古镇全国非遗联展”等品牌活动,倡导在重要的产业园区、文化遗产聚集区内,活化、展示当地传统生活方式、传统技艺等。四是推动传统工艺与文化创意相结合,鼓励文化事业、文化企业、大中专学校等机构,利用非遗元素进行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将非遗元素与当代消费需求、审美取向、工业设计、时尚创意等有机结合,激活非遗生命力。

感谢您对昆明市非遗保护工作的支持。

    以上答复,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正。

(联系人及电话:段钟一  0871-65379064,13529400200)

 

 

                          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1年6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