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乡村旅游,助推实施乡村振兴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很感谢您对昆明文旅工作发展情况的关心。近年来,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助力脱贫攻坚、实现农民致富的一个重要渠道。您提到的发展乡村生态休闲度假旅游是昆明市一直高度重视和重点推进的工作。昆明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通过创新发展模式,培育壮大产业,加快乡村旅游发展,将乡村旅游建设的重点放在村庄建设、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公共服务、脱贫攻坚内容方面,打造生态共赢、产业融合的昆明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
据统计,2020年,全市共接待旅游接待游客1.069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492.79亿元,恢复到2019年同期水平的62.15%。乡村旅游接待游客4459.67万人次,占全市总接待游客数的41.7%。昆明市通过全力推进产业发展,带动农业转型升级、农民增收致富、力争走出一条“农旅融合、以旅带农、以农助旅”的产业振兴发展之路,全面巩固提升我市脱贫攻坚质量。乡村旅游已成为推动昆明建设国际知名旅游城市的一张重要名片,是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支撑,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近年来,我市主要采取以下措施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一是高位统筹,建立乡村旅游工作推动机制。加强组织领导。按照“市级统筹协调,各县(市)区、开发(度假)区组织实施”的原则,由昆明市旅游产业领导小组负责统筹乡村旅游扶贫工作的组织、筹划、指导和协调发展工作,制定全市乡村旅游扶贫规划,提出具体的方案和任务分解方案,督促检查有关政策和方案的落实。各县(市)区把发展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工作结合起来,严格落实旅游厕所建设责任,明确工作目标,压实工作任务,列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跟踪分析重点乡村发展,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扎实推进。强化政策扶持。按照“政府扶持、业主为主、社会参与”的原则,建立和完善乡村旅游投入机制。发改、财政、交运、农旅、扶贫、农业、林业、住建等相关部门,按照“管理部门不变、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变”的原则,把项目资金向符合条件的重点村乡村旅游项目倾斜,整合集成,引导投入。市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给予发展较好的乡村旅游企业贷款贴息等资金补助。邀请国内专家学者、乡村旅游发展较好村的负责人,召开乡村旅游发展论坛,探索更加灵活的用地、贷款、投资政策。强化监督考核。将乡村旅游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对市级各部门、各县(市)区的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内容,严格考核问效问责。建立与各县(市)区分管领导的联系沟通机制,采取工作协商、工作建议、工作提醒等做法,推进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困难问题。
二是多措并举,成效显现。以规划和特色引领,打造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聘请国内一流的旅游规划单位,对全市旅游资源进行摸底调查,全面掌握了解全市乡村旅游资源特色,产业发展基础情况。按照“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区域联动、形成体系”的布局原则,高起点、高水平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打造覆盖全面、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产品齐全的 “一村一品”乡村旅游产品。通过推进凤龙湾省级旅游度假区和特色小镇建设,打造“一镇带三村”的乡村旅游度假发展模式。通过开发石林台创园,打造医养结合的乡村大健康发展模式。通过推动富民云果产业园的建设,打造绿色生态旅游发展模式。通过呈贡斗南花卉产业的转型升级,推进世界春城花都建设。通过安宁光崀大村的打造,推动文化旅游融合模式。通过宜良麦地冲彩色水稻的耕种,助力体验式乡村农业旅游模式。通过加快东川红土地景区的建设,推进摄影旅游发展模式。通过强化寻甸柯渡红色旅游的发展,推进红色主题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以品牌创建和示范效应推动大发展。通过提高产品档次、抓特色、出精品,以树品牌和抓示范为重点,进一步推进昆明市乡村旅游调结构、转方式、增效益,打造发展新亮点。紧紧围绕强基础、兴产业、促发展,展风貌的工作要求,建成乡村风貌与自然环境、文化内涵与村镇主题、产业推进与社会发展和谐统一的发展模式。
2019年、2020年我市共有4个旅游村入选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8个镇入选云南旅游名镇,19个旅游村入选云南旅游名村,9个旅游村入选云南省旅游扶贫示范村。以大项目带动乡村旅游跨越式发展。昆明市政府下发《昆明市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中明确未来三年,昆明将按照生态景观良好、文化特色浓郁、村镇风貌优美、产业优势明显的总体要求,建设嘉丽泽高原体育运动小镇、安宁温泉网球运动小镇、宜良九乡旅游小镇等旅游特色小镇,乌龙古渔村、东川李子沟村、晋宁鲁黑村等旅游名村,开发东川莱德马业、东川千鼓彝寨、宜良马蹄湾等农事体验、田园风光、农品采摘、文化体验等类型多样的田园综合体和森林庄园等乡村旅游重大项目22个。利用国家级农业园区平台政策,支持石林台创园引进一批现代农业休闲综合体项目。到2022年,全市乡村旅游项目计划投资32亿元。补齐短板,加快旅游设施建设。设施建设一直是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短板,昆明市高度重视,优化重点村乡村公路、停车场、标识标牌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支持有条件的重点村建设综合性游客服务中心。2017年,实现全市100%建制村通村硬化路,2020年完成易地扶贫搬迁新村道路通畅工程。以“厕所革命”为抓手,五年来,投资8990万元资金补助建设旅游厕所792座,其中建设乡村旅游厕所111座。昆明市旅游厕所建设工作先后多次荣获全国“厕所革命”先进市、“厕所革命”综合推进奖,中国旅游厕所革命先锋”、全国旅游景区旅游厕所建设与管理成果大赛“优秀旅游厕所”和“特色旅游厕所”等多项荣誉称号。以文旅融合,提升乡村文化。强化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文化体验,深入挖掘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将文化演出、创意产业引入乡村旅游,补贴各县区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节庆活动,支持举办赏花节、水果采摘节、花卉展、摸鱼节、农民丰收节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增加当地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育旅游电商品牌。将“旅游+互联网”理念全面融入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开发建设中,优先支持有条件的旅游扶贫村建设旅游扶贫电商平台,组织实施贫困地区建设旅游淘宝村、互联网+金融+扶贫、互联网+旅游+扶贫等项目。对旅游扶贫示范村进行在线宣传推广、特产销售、旅游线路营销等。规范乡村旅游服务管理。第一,制定乡村旅游住宿、餐饮等领域的服务规范、卫生标准和安全制度,不断提升乡村旅游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第二,着力加强乡村旅游信息服务,充分利用各种载体向游客提供全方位、综合性乡村旅游咨询服务。第三,加强乡村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将重点村旅游综合执法和旅游安全纳入全市旅游安全监管工作。加大业务培训,助力人才培养。加大乡村旅游培训力度。每年组织专家送教下乡为各县区开展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农家乐经营户、贫困村干部和乡镇管理干部开展乡村旅游培训,同时积极争取参加国家文旅部和省文旅厅组织的各类乡村旅游培训。每年选派旅游扶贫重点村的村干部参加文化和旅游部组织的全国乡村旅游培训,组织全市乡村旅游骨干赴全国各地实地学习乡村旅游发展技能。提升乡村旅游从业者的综合素质,规范和引导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入资金支持。编制乡村旅游招商引资手册,开展外出招商引资,引进先进理念开发以田园风光、花田风光、民族风情、康体养生、古镇村落、休闲度假等为特色的多样化乡村旅游产品。
昆明市乡村旅游发展总体上看,势头良好,但整体水平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还存在诸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乡村规划滞后等制约影响因素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下一步,昆明将重点打造集吃、住、行、游、购、娱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产品,提升乡村旅游发展业态,丰富乡村旅游内涵,加快推进乡村旅游从观光型逐渐向消费型转变。以消费为导向,突出乡村自然资源优势,挖掘文化内涵,加大乡村旅游消费产品,开发多种参与性、体验性强的乡村旅游产品,利用农业产品、温泉产品、生态产品,增加游客在乡村旅游中的二次消费,将传统的乡村旅游单一的餐饮消费转变为全方位、全产业链消费模式。
2021年,我们将在全市遴选11个乡村打造乡村旅游市级示范村,以此作为标杆向全市推广。您在建议中提到的各种投资模式目前我们正在昆明的部分乡村中开展实践。比如富民的南西桥村就是农户村委会自己成立的公司,由农户入股开发建设乡村旅游。半山耕耘采取的是公司+旅行社的开发模式。未来,我们还将积极探索各种投资模式,因地制宜地推动昆明市乡村旅游的发展。我们也将进一步引入高品质民宿、康体疗养等新兴业态在我市乡村落地建设。
感谢李静委员对昆明市文旅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以上答复,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正。
(联系人及电话:刘青 0871-65311103,13888760607)
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1年6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