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修通上下铺嘎村生产道路告别人背马驮走向脱贫致富
2018/01/26

  今天寻甸县凤合镇大麦地村天气格外晴朗,上铺嘎村、下铺村的村小组长及村民代表,怀着一份喜悦的心情聚集在村委会 ,迎接昆明市旅发委成民主任、邹可副主任、香港乐施会项目负责人王燕斌经理来验收已竣工的上、下铺嘎条生产道路。

  寻甸县凤合镇大麦地村是一个地处高寒山区的贫困村,彝族人口占70%。由于上、下铺嘎两个自然村没有连通的生产道路,村民平时耕作、拉运农用物资、收获季节外运农产品,一直延续着“人背马驮”的运输方式,给农户在生产中带来极大不便,尤其在雨季,几乎不能通行,农产品对外流通不畅,村民劳动成果无法转化为商品向外销售,是村民脱贫致富的重大障碍。

  昆明市旅游发展委员会,通过挂钩帮扶的方式,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在驻村队员的积极努力下,引进了社会资源,境外非政府组织“香港乐施会(慈善机构)”。 针对修建上铺嘎村、下铺嘎村两个自然村相连的生产道路问题,“香港乐施会”、昆明市旅游发展委员会驻村队员、村委会领导班子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讨论修路相关事宜,并请来技术人员,一同实地勘察及测算。最后,“香港乐施会”决定资助24.32万元,帮助修建一条生产用机耕路(全长4.5公里),改善该村贫困群众生产运输条件。

  这条村民们盼望已久的生产道路于2017年11月8日开工,12月30日竣工并顺利通过了验收。在施工过程中大麦地村委会组织了上铺嘎村、下铺嘎村群众投工投劳,积极参加新建道路平整、侧沟开挖及工程质量监管。在开挖生产道路时,占用到了15户村民的耕地30亩村,委会认真向村民做思想疏导工作,告诉村民这条生产道路的资金是香港市民的爱心捐助款,受益的是上下铺嘎每家每户,是为自家修路,村民积极配合,不要一分钱的补偿,让出耕地支持修路,保证了生产道路顺利完工。

  参加道路验收的村民李根生,家里8亩耕地都在下铺嘎村的山坡中间。可这8亩地,每年都要花去他家不少劳力。从路边到地里,要爬2公里左右的山坡,没有任何道路,只能人或马沿着地埂走,种子、化肥都要靠人背上去,收获后的玉米,洋芋也要靠人背到路边。8亩地能收120袋约5吨洋芋,从地里背到路边再用马驮到家,劳动强度非常大。现在路修通了,村民的拖拉机和耕地机可以直接开到地边,大货车也可以直接开到地里,洋芋就不愁没有销路了,荒地还可以出租给外地老板,种植药材和养殖牲畜。李根生说:“要想富先修路,现在路通了,我们多年来梦寐以求的夙愿终于成为了现实,我们养的马都卖了,大家都买了农用机械,这可比养马方便多了。现在多亏修通了这条田间道路,才让我们从“人背马驮”中解放出来,这是一条村民们走向脱贫致富的幸福之路”。

  上、下铺嘎两个自然村之间的生产道路看似一条普普通通的生产路,但对于生活的大山深处的大麦地村民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今天一条新的生产道路正贯穿于上、下铺嘎村的山间地头,这条路将减轻村民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架起大麦地村脱贫致富的希望之桥。

 

 

                                  昆明市旅游发展委员会驻寻甸县凤合镇大麦地村队员:  子永平  安惠